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天文藍月

天文藍月
點擊在新視窗中瀏覽此圖片
天文藍月 :  天文「藍月」並非藍色的月亮

藍月是不依照規則在日曆中出現的滿月。在大部分的年度中只有12個滿月,大約是每月有一次滿月。
但是每一個曆年除了包含12個陰曆月之外,還多出了大約11天,這多出來的天數累積,
使得每隔2或3年就會有一次額外的滿月(平均是2.718284年發生一次),
這個額外的滿月就稱為"藍月",但不同的定義會使這個額外的滿月出現在不同的時刻。
目前最通俗的定義是出現在一個月中的第二個滿月。

天文藍月

看得見的藍月

就字面的意義解釋,藍月是藍色的月亮,在觀測時月亮會呈現不常見到的藍色(不需要是滿月),
這是很罕見的現象。當大氣層中充滿煙或微塵時會造成此種效應,在1950年,
瑞典和加拿大在森林大火之後就曾發生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爆發之後,
月亮有將近兩年之久的時間都呈現藍色。

在民間傳說,一年十二個月的每個滿月都有一個名字,對應於每年的時令和莊稼的需要,
例如秋分前後的滿月是收穫月,還有生長月和雪月等等(會因為地區和文化而有所不同)。
但每年會有十二或十三個滿月,藍月則是無法與季節相對應的滿月名稱,
也就是十二個滿月之外多出來的那個滿月。

"藍月"這個名詞長久以來就存在於民間傳說,並且它的意義會隨著時間而有微小的改變或是新的意義。
有些民間故事認為,當藍月出現時,月亮有著一張在光線下談話的面孔。

老農夫年曆的天文藍月

在19世紀的20 年代,緬因州的老農夫年曆為農民們列出了藍月的日期,當一季中有四個滿月時,
當季的第三個滿月便是藍月(通常每季只會有三個滿月)。在每個季節中的每個滿月都有名稱:
例如,夏季的第一個滿月稱為"早夏月",第二個滿月稱為"仲夏月",最後一個稱為"晚夏月"。
當一個季節中有四個滿月時,將第三個滿月稱為藍月,就能讓最後一個月仍被稱為晚月。

季節的劃分通常都是以平均春分點或是3月21日做為起點[5],這與天文學的季節非常接近,
但是教會卻是以演算所得的復活節為依據,雖然仍是介於夏至與冬至之間鄰近春分的日期,
但並不是確實的晝夜平分點。

有些命名的慣例在它整個的週期中保留了月球季節性的名稱,
從它開始出現的新月經過滿月到下一個新月。在這個場合下,
藍月從一個新月開始直到至下一個新月,也就是當季最後一個新月的開始。

天文藍月在季節中使用新月被看見的時刻來計算月名:

找出最接近至點和分點的新月,它們是每個季節中最早的一個月。它們的標示如下:
最接近12月21日的是早冬月;最接近3月20日的是早春月;最接近6月20日的是早夏月;
最接近9月20日的是早秋月。

註:這使得當季的滿月約在二週後才會發生,永遠會在前述月份的20日或21日之後。

接續第一個新月之後再標示每季的第二個新月,將它們標示為仲月(第二個月)。
例如,在早冬月之後的月份是仲冬月。

找出在步驟1中標示的每季的早月之前的新月,標示為上一季的晚月。
例如,在早冬月之前的新月標示為晚秋月。

找出在前述各步驟中未被標示為早月、仲月或晚月的新月,那個月就是藍月。

在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所以要依據你所在的地區調整上述的標示。

天文藍月天空和望遠鏡在曆法上的誤解

1946年3月,天空和望遠鏡上一篇由詹姆斯休Pruett撰寫名為"Once in a Blue Moon"
的文章誤解了1937年緬因州的老農夫年曆。"在19年中有7年在一年當中會有13個滿月,
這使得11個月都只有1次滿月,但有1個月會有兩次滿月。在一個月中的第二個滿月,
根據我的理解,被稱為藍月。"。
在1980年1月31日在星辰之日的通俗廣播節目中引用藍月是一個月中的第二個滿月的說法之後,
這樣的定義更被廣泛的使用。

12月31日2009年的最後一個夜晚,當台灣各地民眾都沉醉在歡度跨年夜的快樂氣氛中時,
在陰暗多雲的夜空中也在悄悄地上演一齣罕見的「除夕藍月」天文秀。

所謂的「藍月」並非夜空中真的出現藍色的月亮,而是指同一個月內出現的第二次滿月。
之所以會被稱為「藍月」,乃是因為當年「緬因州農民曆」天文雜誌撰稿人的誤用,
才令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這次的「除夕藍月」在美洲、歐洲和非洲的民眾都可以看到,至於亞洲民眾則因為時差的關係,
2010年元旦凌晨時才能欣賞到滿月,可是已不符合「藍月」真正的天文定義。

天文藍月一般而言每29.5日夜空中才會出現一次滿月,所以每年的平均滿月數是12次,
但約2.5年則會發生一次「藍月」天文現象。至於在除夕夜出現的「藍月」則更為罕見,
平均要等19年才有機會看到,因此想再次親賭「除夕藍月」的民眾,
可要記得2028年沉醉在跨年夜的歡樂氣氛中時要偶爾抬頭仰望天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